为更好地在新时代新视域下传承发扬红色精神,铸牢爱国主义教育根基,这个夏天,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红色记忆小分队的实践学子走进梅花惨案纪念馆及周边区域,以“历史守护+精神传承+绿色实践”为核心,通过场馆服务、走访调研、跨界学习等形式,完成了一场承载伤痛记忆、凝聚奋进力量且践行环保初心的实践体验。

纪念馆里的历史守望:让惨案记忆“沉”下来,让绿色理念“融”进去
在梅花惨案纪念馆,队员们以肃穆之心承担起多角色志愿服务。作为门口接待员,用沉静的引导协助游客完成登记,轻声提醒参观注意事项,在庄重氛围中搭建起与历史对话的第一重桥梁;化身场馆的“守护者”,细致打扫馆内每个角落,用清水悉心擦拭每寸地面,让每件承载血泪的展品都在整洁中保持历史的凝重,让环保细节融入历史守护的每一步;最具分量的是讲解员角色,队员们提前深研史料,将惨案中的具体事件、遇难者故事转化为克制而清晰的讲述,从历史照片的背景到幸存者的口述片段,让参观者在聆听中直面历史真相,感受和平的珍贵,也读懂 “和平与生态共生” 的深刻内涵。

乡村巷陌的初心寻访:让老党员故事“活”起来,让绿色足迹“印”下去
下一站,队员们深入周边村庄,开启“走街串巷访老党员+绿色调研”行动。大家踩着青石板路徒步前行,敲开一户户木门,与满头银发的老党员促膝长谈。85岁的老党员王爷爷讲述了自己参与支前的经历,颤抖的双手比划着当年运送物资的路线;78岁的李奶奶回忆起加入党组织时的场景,笑着说:“我入党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乡亲们清理战后的废墟,在空地上种上了玉米和蔬菜,‘要让土地重新长出希望’,这是当时我们的信念。” 队员们认真记录,在这些“活党史”中读懂了“初心不仅是坚守信仰,更是守护家园”。“爷爷的勋章虽然生锈了,但背后的故事永远闪亮。”队员小周说。

傍晚,两名队员走进梅花村广播站,结合白天的参观与采访经历,向村民们做了红色文化传承的演讲:“先辈们用热血换来今天的和平,我们这代人要当好红色故事的‘传声筒’,更要当好绿色乡村的‘践行者’。您看村口的老槐树,既是红色精神的见证,也是我们守护生态的坐标——不乱扔垃圾、少用化肥、保护水源,让梅花村的红色精神与绿色生态一起,根深叶茂、代代相传。”
跨界探索的文化思考:让红色基因“新”起来,让环保传承 “实” 起来
实践不止于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聚焦红色文化与环保理念的当代传承路径。团队踏入河北省图书馆,以一场 “红色文献整理 + 环保实践”行动开启新篇。成员们分工协作,将革命家书、红色纪实书籍按年代脉络与主题归属悉心归位。队员们翻开革命时期泛黄的家书手稿,触摸先辈们滚烫的信仰,深刻理解了,先辈们的红色奋斗,本质上是为了让绿色家园既有安宁,又有生机。
采访读者时,正在阅读《河北革命简史》的高中生王同学说:“书里提到革命胜利后,战士们帮老乡修水渠、种果树,原来红色历史里藏着这么多‘环保故事’,这让我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近,保护环境就是延续先辈的事业。”家长们也表示,希望孩子们既能从革命故事里学精神,也能从先辈的“绿色实践”里学行动,“像他们那样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

图书馆管理员李老师介绍道:“我们专门设立了‘红色文献专区’,收藏了《建国初期河北乡村绿化志》等文献,整理了从革命年代到现在的报刊、手稿等,还定期举办‘红色故事里的环保智慧’读书会,邀请专家解读历史背景。现在年轻人来专区的次数越来越多,说明文字载体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是要让这些内容‘活’起来,和当下的生活、思想结合起来。”文字载体的特殊性让红色记忆得以精准留存,而如何让这些沉睡在馆藏中的精神财富与年轻一代产生共鸣,正是此次实践想要破解的现实命题。
跨界探索的科技赋能:让智慧传承“亮”起来,让绿色科技 “强” 起来
为探寻红色文化与环保理念在数字时代的传承新途,活动期间,团队踏入河北科技馆,挖掘科技与红色文化传承的联结可能性。当看到场馆里避障机器人灵活穿梭、精准感应环境的演示,成员们灵感迸发,能否把智能感知的特性,融入红色文化传播。大家围绕机器人功能展开联想:设想让搭载红色故事音频、历史场景AR素材的“文化机器人”,走进社区、校园,自主规划路线,为不同场景的人们讲述梅花惨案等红色记忆;还能演示垃圾分类、节能小技巧;在红色纪念馆中,让机器人,伴随游客移动自动触发对应展区的故事讲解,也提醒“请勿触摸展品,保护历史也是保护资源”。在观察、讨论与畅想中,队员们勾勒出 “科技赋能红色传承+绿色实践”的新图景:用数字技术减少文化传播的资源消耗,用智能设备让红色精神与环保理念同频共振。

在梅花的实践里,大家不仅守护了历史,更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找到了青年一代红色传承与绿色实践结合的新方式,让红色精神指引方向,让环保行动落地生根。此次实践,既是对红色历史的致敬,也是对绿色未来的承诺,让青春力量在历史记忆与生态守护的交汇点,绽放出独特光芒。(撰稿:张稼祥 孟婉莹 于哲源;审核:隋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