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国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解码民族文化基因,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路径,青岛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华彩黔行”实践团队同学们,踏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的土地,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织金蜡染”为研究切片,开启了主题为“经纬中华:织金蜡染中的民族基因解码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行动”的实践调研。

指尖传承:在古法工艺中打捞文明记忆七月的黔中大地,青山叠翠间藏着千年文脉。织金县官寨乡的苗族村寨里,蓝靛草的清香与蜂蜡的温润交织成独特的文化气息。在这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学生方云湘老师的蜡染工坊,成了团队解码民族基因的第一站。
“画蜡要稳,腕力如执笔;浸染需知蓝靛性情,温湿度都关乎成色;脱蜡那一刻,纹样如重生。”方云湘老师手把手传授的“画蜡-浸染-脱蜡”古法工艺链,被团队用高清摄像机系统记录。

纹样对话:在多民族对照中见“美美与共”为印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共生逻辑,团队将调研视野扩展到整个西南地区的蜡染文化。他们查阅国家非遗名录,对比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仡佬族五个民族的蜡染纹样,在差异中寻找文化互通的印记。
“每个民族的蜡染都是独特的,但在底色里,都能看到中华文明的共同基因。”团队成员王宁说道,这种对照不是简单的图案比对,而是对“中华纹样基因库”理论的生动诠释——各民族文化如经纬交织,共同织就中华文明的锦绣。

古今转译:让非遗在当代焕发新生调研的最终目的,是让传统非遗赋能文化强国建设。团队的预期成果既有学术性的沉淀,更有面向当代的转译。
“我们希望这些成果不仅停留在纸面上,更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团队成员张嘉茜提到,他们已尝试将解码的纹样元素融入校园文创设计,团队创作的校徽蜡作品,最终呈现的蜡染校徽,是一件“以鼎为骨、以蜡为脉、以蓝为魂”的作品:鼎的轮廓承载高校精神,蜡染的纹样解码民族基因,蓝靛的色调连接山海情怀。通过蜡染这一具体媒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可感可触。

指尖晕染千年韵,匠心传承非遗魂。“华彩黔行”团队此次实践,恰如蜡染工艺本身:以传统为“经”,以创新为“纬”,在蓝白之间织就民族文化传承的新路径。正如方云湘老师所说:“蜡染的魅力,在于它能在守正中创新。”而这支年轻的团队,正用学术的严谨与实践的热情,让织金蜡染这颗非遗明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撰稿人:张嘉茜 于哲源;审核人:隋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