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星火青行队近日在青岛开展“赓续红色精神,砥砺青春使命”实践活动。团队构建“红色家风浸润-抗战遗址研学-数字技术赋能-青少年思想引领”的活动主线,推动红色基因创新传承,彰显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深学红色精神,筑牢信仰之基
团队以“学深悟透红色精神”为根本遵循,在学校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特邀周恩来总理侄子周保章先生开展“传承红色家风”主题宣讲。周保章先生动情讲述了伯父周恩来“十条家规”背后的革命往事:从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到长征途中把最后半碗青稞面留给伤病员的感人故事;从重庆谈判时身居虎穴仍坚持纺纱织布的艰苦奋斗,到担任总理后一件睡衣补了又补的清廉本色。这些鲜活的革命故事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红色精神既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气概,更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这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为实践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薪火
团队沿着青岛抗战遗址开展沉浸式研学,在历史现场感悟红色精神的力量。一战遗址博物馆内泛黄的照片和破损的军装,生动诠释着青岛人民“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民族气节;德国监狱旧址阴冷的囚室中,墙上的革命标语和受刑刑具,见证着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仰。队员们通过实地拍摄、史料考证,精心整理出许多珍贵素材,建立系统完整的“青岛红色记忆库”,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耀眼光芒。

创新红色传播,激扬青春力量
团队创新运用专业所长,以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承,构建沉浸式红色教育新样态。团队设计“红色记忆有声明信片”,精选青岛山炮台、德国监狱等标志性遗址实景照片,搭配团队原创的“红色记忆二维码”。扫码即可聆听由队员深情讲述的“火炮浴血”“囚墙铁骨”等革命故事,将静态的历史遗址转化为可听可感、可触可及的红色文化载体。目前已向中小学生、游客群体发放100余套。此外,团队运用AI技术修复抗战老照片,通过还原军装纹理、遗址风貌等历史细节,让模糊的历史记忆重新清晰呈现,为红色教育提供更直观的视觉素材。两项创新举措既实现了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又拓展了红色基因的传播维度。


践行红色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传承不止于“感悟”,更在于“传递”。面向小学生,团队成员通过“小萝卜头”“王二小”等少年英雄的绘本故事,生动诠释“勇敢”与“担当”的真谛;针对中学生,团队开展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专题宣讲,通过“如果回到1938年”等互动话题,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岁月静好是有人负重前行”的历史逻辑。在青岛山炮台等红色遗址,队员化身讲解员,以“文物会说话”的叙事方式,让斑驳炮台诉说浴血奋战的故事,使遗址成为最生动的教科书。这种分层递进、情理交融的红色教育,让红色火种在年轻一代心中接力传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青春能量。


深化实践成效,永葆红色初心
本次实践创新构建了“理论学习-实地研学-创新传播-教育实践”的全链条红色资源传承模式。通过将红色遗址、革命故事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既保护了红色资源,又创新了传播方式;既深化了理论学习,又强化了实践育人。未来,学院将此次实践成果为基础,开设相关课程、建立实践基地、打造数字化红色教育资源库,推动红色教育长效化开展,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厚植红色沃土、点亮信仰明灯!(撰稿:李好雨 牛照源 审核:隋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