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优秀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乡镇地区教育帮扶工作,引导大学生投身返乡社会实践,2 月 8 日,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32 班殷煜翔等二十余名高校学子,组成 “非遗探索实践团”,奔赴黔东南传统村落 —— 施秉县黄古村,开启了为期三日的 “爱心回访・文化传承” 主题活动。

初抵黄古,感受侗寨风情
2 月 8 日上午十时许,一辆满载着青春活力与热忱的大巴车缓缓驶入黄古村。一入村,古色古香的木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身着绚丽民族服饰的村民们热情相迎,一幅原生态的侗寨风貌画卷在青年学子们面前徐徐展开。在黄古小学的操场上,实践团成员们整齐列队,手持 “文化传承青年在行动” 的红色横幅,拍摄集体照。这一瞬间,镜头定格下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生动画面,彰显着青年学子们传承文化的坚定决心。

融入乡村,做好充分准备
夜幕降临,实践团成员们积极投入到乡村生活的适应中。男生们齐心协力搬运被褥,精心布置宿舍;女生们则在村民耐心指导下,认真学习用土灶烹饪。摘菜时,那沾着晨露的新鲜青菜,以及柴火灶焖出的喷香锅巴饭,让这些长期生活在城市的青年学子们深刻体会到 “粒粒皆辛苦” 的内涵。饭后,团队负责人殷煜翔与成员们仔细清点此次带来的文具、图书及体育器材,为第二天即将开展的 “非遗小课堂” 做最后的精心筹备。

聚焦非遗,助力文化传承
本次实践活动将重点聚焦侗族大歌、苗绣等非遗技艺,通过短视频创作、非遗体验课等创新形式,搭建起非遗文化传播的坚实桥梁。在未来三天里,学子们还将深入农户家中,开展口述史采集工作,运用专业的镜头语言,构建起传统村落的数字档案。黄古村村支书吴昌明感慨道:“年轻人的到来,宛如山涧清泉,不仅为村子带来了现代气息,更唤醒了沉睡许久的文化记忆。”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乡村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机会,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始终重视并鼓励开展此类实践活动。未来,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将继续拓展非遗传承与乡村教育帮扶的多元路径,构建更广泛的文化传播与教育支持网络,吸引更多青年关注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助力乡村实现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撰稿:殷煜翔、臧艺菲;审核:隋学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