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强则国强。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西部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对未成年人群体的关心关爱,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7月,“圆梦工程”服务农村未成年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青岛理工大学文化润疆、伴爱同行队和薪火相传、筑梦边疆队服务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地区、学校、青少年培训机构给开展活动。
团队成员胡羽婷、袁蕊、蒋家和来到乌鲁木齐市安宁渠东戈壁村村民委员会,为未成年儿童讲解传统神话故事-瑶池西王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神话故事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古老的传说,我们团队特别推出了"神话故事讲解"项目。

首先,团队成员袁蕊带领学生们诵读经典诗篇《瑶池》,初步了解神话故事。

其次,通过对瑶池西王母的故事讲解,以及呈现众多图片、经典著作来刻画瑶池西王母的人物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印象,了解故事内容,并且从中学习西王母维护制度、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汲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最后,鼓励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来描述自己心中的西王母。

活动结束后,团队的讲解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同时,许多同学们表示对于神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非遗手工有魅力--学剪纸。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乡村未成年人对剪纸这一传统手艺了解较少,甚至不了解其价值和魅力。因此,我们决定开展这个志愿服务项目,旨在向未成年人讲述剪纸的来源以及其中的乐趣,同时,对未成年人讲解剪纸的重要性,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这一传统文化,并鼓励他们保留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帮助他们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
团队成员胡羽婷、袁蕊、孙腾远来到乌鲁木齐市安宁渠东戈壁村村民委员会,为未成年人讲解剪纸相关内容,引导同学们通过学习、探寻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家国情怀。

团队成员孙腾远带领学生们诵读经典诗篇《夜雨寄北》。

首先, 对学生们讲述剪纸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在我们日常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列举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比如:相声、口技;表演艺术:比如杂技、皮影戏、戏曲;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比如:侗族大歌、太极拳;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比如:二十四节气等。可以让未成年人更好地认识、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其次,对剪纸进行分类,通过为同学们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剪纸图案,激发学生们对于剪纸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对未成年人进行文化教育可以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培养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拓宽视野和培养理解力,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团队通过以上志愿服务,积累了许多的社会经验,同时也有许多感悟。对于未成年人的文化遗产教育十分重要,文化教育不仅包括本土文化,还涉及到各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团队下一步将继续引导未成年人参与社区服务、文化活动等,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撰写:花会娟 杨金涛;审稿:隋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