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理论的真理。在校、院团委的指导下,由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张大磊教授,辅导员花会娟、王登榜、罗荣、何珊珊带领的“青春黔行 筑梦苗乡”实践团队赴贵州省黔西市参加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彩贵州”专项活动。实践团队前往黔西市红色大关陈列馆和红军强渡鸭池河天线纪念碑,追寻长征足迹,传承红色基因;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的化屋之路,感受脱贫攻坚的贵州成就;深入新仁乡群益村调研当地农业固体废弃物循环经济,并开展农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宣讲活动,助力贵州乡村振兴。
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

(实践团在聆听红色故事)
在红色教育学习第一站——大关红色陈列馆,讲解员侯丽莉为“青春黔行 筑梦苗乡”社会实践团讲述红二、六军团的历史故事。实践团通过观看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等珍贵文物,聆听过往历史,追寻着陈列馆中烙印的红色记忆,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每一幕革命场景,都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参观的实践队员。

(实践团与当地联络人郭忆老师和讲解员侯丽莉在陈列馆前的合影)
在当地联络人郭忆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红色教育学习第二站——红军强渡鸭池河天险纪念碑。在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为革命先辈敬献花篮,向红军英烈表示崇高敬意。随后,在郭忆老师的带领下,回忆了红军强渡鸭池河的光辉历史。参观学习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杨钦麟表示:“红军强渡鸭池河天险纪念碑不仅仅是红色旅游景点,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生动见证和革命精神的传承地。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践行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红军强渡鸭池河天线纪念碑)

(实践团在纪念碑下的合影)
踏习总书记路,鉴民族山河情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西调研的足迹,“青春黔行 筑梦苗乡”实践团在当地联络人胡丰斌老师的带领下,沿着盘山公路来到了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基牛头广场、苗族村民赵玉学家,感受祖国壮丽河山、苗家民族风情,见证脱贫攻坚的贵州成果。
实践团抵达苗族聚居地——化屋基牛头广场。广场上高耸的牛头雕塑象征着苗族的繁荣和富饶,周边的传统建筑和装饰则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独特文化。苗族籍实践团成员李锦伦结合当地情况,为实践团以及过往的游客介绍芦笙舞、苗族服饰等传统习俗和民风民俗。

(实践团在牛角广场前合影)
最后,实践团来到了苗族村民赵玉学家。两年之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的家中,同一家人制作黄粑,并聊起家常。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帮扶下,赵玉学家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华丽转变,并在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团队成员与赵玉学家进行了充分交流,了解他们的成功经验和生活变化。其中,赵玉学的孩子说到:“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家庭的帮助,自己一定会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回馈家乡。”

(实践指导老师王登榜与赵玉学孩子在交谈)

(实践团成员在化屋的合影)
并肩共绘青绿,齐心筑梦未来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够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团在当地联络人胡丰斌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群益村展开实地调研,就当地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等问题与群益村吉照等驻村干部展开充分的交流。


(实践团指导老师与成员在与村干部进行交流)
在群益村党支部书记吉照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群益村规模化养殖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基地负责人的指导下,实践团了解了牛粪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等问题,并参观了当地的规模化牛粪蚯蚓养殖项目,针对牛粪养殖蚯蚓的理化因素、生长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问题,实践团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学习。

(实践团在群益村黄牛养殖场前合影)

(负责人在给实践团讲解纯牛粪蚯蚓养殖)
实践团深入群益村,实地走访调研当地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情况,客观分析了群益村小散养殖户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专业指导老师张大磊教授汇报调研情况。张大磊教授表示:“应依托当地自然及经济条件,尽可能将农村固体废弃物转化为资源,让农村污染治理走向绿色循环之路。”

(群益村路边农业固体废弃物)
(群益村路边垃圾箱里的秸秆)
实践团将针对群益村小散户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充分利用当地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现状,提出可行的污染生态处置设计思路,帮助群益村解决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在群益村村委的支持下,实践团在会议室开展了环保宣讲活动。实践团成员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和专业知识,用当地方言向群益村民和中小学学生讲解环保知识,并分享了实践团的调研成果。

(实践团成员进行环保宣讲)

(实践团与群益村村委、当地学生合影)
新时代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作做善为。“青春黔行 筑梦苗乡”实践团成员通过本次实践,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的贵州黔西考察之路,在行万里路中感受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肩负起党和国家的期待,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为乡村振兴和绿色低碳生活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张大磊,王登榜,杨钦麟,李忠吉;审稿:隋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