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黔行 筑梦苗乡
第二站:黔行—踏习总书记路,鉴民族山河情
曾经,想要走出化屋村,有两条路。一条是乘木船走水路到鸭池河,到老贵毕公路上拦车;一条是走山路,双手扒着岩石翻过陡峭的山崖,往黔西县城方向。而现在,化屋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西调研的足迹,“青春黔行 筑梦苗乡”实践团在当地联络人胡丰斌老师的带领下,沿着盘山公路来到了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基牛头广场、苗族村民赵玉学家,感受祖国壮丽河山、苗家民族风情,见证脱贫攻坚的贵州成果。
沿着盘山公路来到乌江源百里画廊,实践团被眼前壮丽的景色惊艳到了。起伏的山脉、蜿蜒的江流和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壮丽画卷。在这里,实践团偶遇西南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总队,共同开展了一场行走的经验交流分享会。在交流中,大家纷纷表示:“深刻感受到锦绣山河,国富民强,人民幸福。”

随后,实践团抵达苗族聚居地——化屋基牛头广场。广场上高耸的牛头雕塑象征着苗族的繁荣和富饶,周边的传统建筑和装饰则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独特文化。苗族籍实践团成员李锦伦结合当地情况,为实践团以及过往的游客介绍芦笙舞、苗族服饰等传统习俗和民风民俗。

最后,实践团来到了苗族村民赵玉学家。两年之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的家中,同一家人制作黄粑,并聊起家常。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帮扶下,赵玉学家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华丽转变,并在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团队成员与赵玉学家进行了充分交流,了解他们的成功经验和生活变化。其中,赵玉学的孩子说到:“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家庭的帮助,自己一定会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回馈家乡。”


在“三下乡”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通过实地参观走访,深深地感受到产业强、农村美、农民福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下一步,实践团成员将立足于社会实践大舞台,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奉献社会中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撰稿:王登榜 杨钦麟;审稿:隋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