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背景下,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充分发挥朋辈作用、密切家校协同、提供精准帮扶,全方位、多层次织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不仅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倾向,在全院营造关爱自我的良好氛围。
朋辈互助,同心同行。学院充分发挥朋辈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的作用,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担任信息员,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定期组织开展朋辈志愿者培训、心理联络员会议等,引导朋辈志愿者明确自身职责,提升学生心理互助、自助的意识和能力,助力学生阳光心态养成。

家校协同,和心合育。学院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线上家长会或“云家访”、建立家长群,高度重视与特殊学生家长保持密切交流,为学生搭建“云端”心灵守护平台,为家校搭建实时信息沟通桥梁,让家长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在校情况,家校携手,凝聚心理育人合力,提升心理育人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铸就坚实、安心的“防火墙”。
精准帮扶,巧解“心结”。学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前正值全国研究生复试、调剂的关键阶段,学院辅导员积极摸排,精准掌握学生需求,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缓解学生压力、为学生联系50余间宿舍、办公室、会议室作为考研面试屋,解决“燃眉之急”、搭建考研调剂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已提供可调剂名额信息200余条,为 60余名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地调剂指导;对于心理困难学生,学院坚持“三个及时”: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及时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及时做好访谈记录,用心、用情、用爱,陪伴学生走出心理阴霾;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提供物质资助,更加注重精神帮扶,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鼓励学生自立自强;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帮助制定学习计划,平时定期督促,帮助学生重拾信心。

强化理论引领,助推育心成效。 学院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提高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学院积极组织、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坚持每星期开展一次学工例会、每两星期进行一次相关主题研讨、每月进行一次辅导员沙龙培训,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学生心理危机个案以及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突出的心理问题,坚持“一生一策”、“群策群力”,加强辅导员间的工作交流,夯实心理育人队伍工作水平,切实提升心理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助推学院心理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以“体”育心,以“美”护心,为学生穿好心灵防护服。学院坚持“五育”并举,打造“心理+”工程,润物无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培养的方方面面,提升学生心理防护能力。“心理+德育”,利用重要传统节日节点,开展“知清明、祭英烈、寄思念”系列活动,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党爱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信念;“心理+体育”,发挥体育运动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创新活动形式,开展“男生女生向前冲”社区团体对抗赛,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释放不良情绪,培养乐观、坚韧的人格品质;“心理+美育”,开展“校园里的小确幸”照片、视频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在封校期间主动发现、记录校园里的美好,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

日后,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还将继续创新工作模式,将心理育人工作做细做实,用耐心、爱心、细心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撰稿:贾婉琦,审稿:隋学智)